随着国家对环保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大,污水处理需求激增,污水处理设备市场迎来快速扩张期。但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,降低生产成本,在设备设计、材料选用和制造工艺上投机取巧:例如,采用劣质钢材制作反应池导致腐蚀渗漏,使用低功率水泵降低污水处理量,简化过滤系统导致出水水质不达标。
污水处理场景复杂多样(如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、医疗废水等),对设备的耐腐蚀性、处理效率、稳定性要求极高。许多老旧设备或质量不达标的产品在长期运行中,逐渐暴露出管道堵塞、泵体故障、控制系统失灵等问题,不仅影响污水处理效率,还可能因污水直排造成环境污染,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停产整改。
国家出台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8918-2002)等一系列法规,对污水排放指标提出严格要求。为确保设备达标运行、规避环保风险,污水处理设备质量鉴定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。
(一)核心处理系统
物理处理设备:鉴定格栅、沉淀池、过滤机等设备的结构强度、运行稳定性及分离效果。例如,格栅的栅条间距是否符合设计标准,能否有效拦截大颗粒杂质;沉淀池的池体是否存在渗漏,污泥沉淀效率是否达标。
生化处理设备:针对曝气池、生物反应器、膜组件等,鉴定其材质耐腐蚀性(如是否耐受工业废水的酸碱腐蚀)、曝气均匀性、生物膜活性及膜通量衰减情况,确保生化反应充分高效。
化学处理设备:包括加药装置、混凝反应罐等,鉴定加药计量精度(避免药剂浪费或不足)、搅拌均匀性及设备抗化学腐蚀能力,保障化学反应充分。
(二)辅助系统
泵阀系统:鉴定水泵的扬程、流量是否符合设计值,阀门的密封性及开关灵活性,防止因泵体效率低下或阀门泄漏导致处理系统瘫痪。
控制系统:对 PLC 控制柜、传感器(pH 传感器、溶氧仪等)、自动化执行机构进行鉴定,检查参数监测精度、自动调节响应速度及故障报警功能,确保设备可实现智能化运行。
污泥处理系统:针对污泥脱水机、压滤机等,鉴定其污泥含水率处理效果、设备运行噪音及能耗,避免污泥二次污染。
(三)安全与环保设施
鉴定设备的防泄漏装置(如防渗膜、密封胶条)、废气收集处理系统(避免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扩散)及应急排水系统,确保符合环保和安全规范。
(一)国家标准
GB 18918-2002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:规定污水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污染物限值,是鉴定设备处理效果的核心依据。
GB/T 28742-2012《污水处理设备安全技术规范》:明确设备的电气安全、机械安全、防腐蚀等基本要求。
GB/T 34911-2017《膜分离法污水处理设备》:针对膜处理设备的性能指标、试验方法等作出详细规定。
(二)行业标准
HJ 2008-2010《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、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》:规范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维护要求,可作为鉴定设备稳定性的参考。
CJ/T 541-2019《污水处理用格栅除污机》:针对格栅设备的技术参数、试验方法等制定行业标准。
(三)地方标准
各地根据水质特点和环保要求制定地方标准,例如《DB11/ 890-2012 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北京市)对出水指标要求更为严格,鉴定时需结合地方规范执行。
(一)资料审查
收集设备设计图纸、技术说明书、材料质检报告(如泵体材质的耐腐蚀性检测报告)、安装调试记录及运行数据(如历史出水水质报告)。重点审查:
设备参数是否匹配处理水量及污水类型(如工业废水设备是否具备抗高浓度污染物能力);
核心部件(如膜组件、曝气头)是否为合格供应商产品;
安装流程是否符合规范(如管道焊接是否经过压力测试)。
(二)外观与结构检查
物理检查:目视检查设备主体(如反应池、管道)是否存在裂纹、变形、腐蚀;连接件(法兰、螺栓)是否松动,密封件是否老化渗漏。
尺寸测量:使用卷尺、水平仪等工具,验证沉淀池的长宽高是否符合设计值,格栅栅条间距是否均匀,确保结构参数达标。
安全设施检查:核查防护栏、应急停机按钮、警示标识等是否齐全有效,电气线路是否规范(如防水、防漏电处理)。
(三)性能测试
处理效果测试:
采集设备进出口水样,依据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》检测 COD、BOD、悬浮物等指标,评估出水是否达标;
对生化处理设备,检测曝气池溶氧量(使用溶氧仪)、生物膜厚度,判断生化反应效率。
运行参数测试:
用流量计测量水泵实际流量,与设计值对比,评估输送效率;
监测加药装置的药剂投加量精度(如通过称重法验证),确保化学反应充分。
耐久性测试:
对金属部件进行涂层厚度检测(使用涂层测厚仪)和腐蚀速率评估;
连续运行设备 500 小时,记录故障次数及停机时间,评估稳定性。
(四)控制系统验证
模拟不同工况(如进水流量突增、污染物浓度超标),测试 PLC 系统是否能自动调节加药量、曝气强度等参数;检查传感器(如 pH 计、液位计)的测量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(通常要求 ±0.1pH 单位),确保控制系统响应准确。
(一)委托受理
污水处理厂、环保企业或监管部门向鉴定机构提交申请,说明鉴定目的(如排查出水不达标原因、设备故障责任认定),并提供设备基本信息及相关资料。机构审核委托方资质及资料完整性后,签订鉴定合同。
(二)制定方案
根据污水类型(如生活污水、化工废水)、设备型号及鉴定需求,制定专项方案,明确:
检测项目(如针对膜设备重点测试膜通量衰减率);
采样频率(如连续 3 天采集出水样);
所需仪器(如水质检测仪、流量计)及时间安排。
(三)现场检测
鉴定人员赴现场实施检测:
按方案开展外观检查、性能测试(如实时监测曝气池溶氧量);
同步记录环境参数(如水温、气温),排除外部因素干扰;
对疑似故障部件(如堵塞的过滤膜)进行取样留存。
(四)数据分析与评估
对比检测数据与标准(如出水 COD 值是否低于 GB 18918-2002 限值),判定设备是否达标;
分析问题成因:例如,出水 SS(悬浮物)超标可能源于过滤机滤网破损,或水泵流量过大导致停留时间不足。
(五)出具报告
报告需包含:
鉴定结论(如 “设备因曝气不均匀导致 COD 去除率不达标”);
问题清单(附照片或检测数据);
整改建议(如 “更换耐腐蚀曝气头,调整曝气管道布局”)。报告需加盖 CMA 认证章,具备法律效力。
联系电话
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