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性砂滤池作为一种高效、连续运行的水处理过滤设备,通过砂床的截留、吸附及生物氧化作用,实现对水中悬浮物、有机物、氨氮等污染物的深度去除,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提标改造、工业废水回用、饮用水净化等领域。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出水水质达标率与处理成本,一旦出现质量问题,可能导致过滤效果下降、反冲洗能耗激增,甚至引发环保排放风险。专业的质量鉴定能精准排查设备缺陷,为工艺优化、验收达标、责任划分提供科学依据,是保障水处理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支撑。
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治理需求推动水处理技术快速发展,2024 年活性砂滤池市场规模突破 40 亿元,应用项目超 2500 个。但行业调研显示,约 27% 的活性砂滤池存在质量问题,其中过滤效果不达标(占比 38%)、反冲洗系统失效(25%)、砂循环故障(20%)是主要故障类型。这些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包括:出水浊度超标(从设计值≤1NTU 升至 3NTU 以上)、反冲洗水耗增加 50%、滤砂损耗量上升 30%,部分污水处理厂因出水 SS 不达标面临环保处罚。
当前市场存在诸多质量乱象:中小厂商为压缩成本,采用劣质滤砂(粒径不均匀、强度低)导致过滤周期缩短;偷工减料减少曝气装置数量,造成反冲洗不彻底;控制系统简化(无自动液位调节)引发滤池水头损失异常。此外,不同水质(如高浊度原水、含油废水)对设备适应性要求差异大,通用设计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,进一步加剧质量争议。在此背景下,活性砂滤池质量鉴定成为保障水处理效果、降低运行成本的必要环节。
活性砂滤池质量鉴定需覆盖影响过滤效率、运行稳定性、设备耐久性的全系统,主要包括:
(一)滤池本体与滤料系统
滤池结构:评估池体材质(钢筋混凝土或 FRP,防腐层厚度≥0.2mm)、尺寸精度(直径偏差≤±50mm,垂直度≤1/1000)、内壁光滑度(无凸凹不平,避免死水区);检查进出水布水装置(均匀性偏差≤10%)、堰板水平度(偏差≤2mm)。
活性砂滤料:检测滤砂粒径分布(有效粒径 0.8-1.2mm,不均匀系数≤1.4)、表观密度(≥2.6g/cm³)、磨损率(≤1%/ 年)、含泥量(≤1%);评估滤层高度(设计值 ±50mm)、砂床压实度(孔隙率 40%-45%)。
(二)砂循环与反冲洗系统
砂循环装置:检查砂提升泵流量精度(偏差≤±5%)、扬程匹配性(满足砂提升高度);评估气水分离器分离效率(砂水分离率≥95%)、砂回流管通畅性(无堵塞、磨损)。
反冲洗系统:检测曝气装置(曝气强度 10-15L/(m²・s),均匀性偏差≤15%)、反冲洗水泵流量(与设计值偏差≤±10%);评估洗砂槽结构(确保洗净砂返回滤床,杂质排出)。
(三)辅助与控制系统
液位与压力控制:检测进水液位传感器精度(误差≤±5mm)、水头损失监测装置(量程 0-3mH₂O,误差≤±2%);评估自动阀门(气动或电动)开关响应时间(≤10 秒)、密封性能(无渗漏)。
自控系统:评估 PLC 控制逻辑(如根据水头损失自动启动反冲洗)、运行参数记录完整性(每 5 分钟存储一次);检查人机界面操作便捷性(参数设置响应时间≤1 秒)。
安全防护:检查设备接地电阻(≤4Ω)、过载保护装置(电机电流超额定值 1.2 倍时停机)、应急排空系统(响应时间≤10 分钟)。
(四)性能指标
过滤效率:包括浊度去除率(≥90%,出水浊度≤1NTU)、SS 去除率(≥85%)、氨氮去除率(生物活性砂滤池≥70%);评估过滤周期(≥8 小时,与设计值偏差≤±10%)。
运行成本:反冲洗水耗(≤5% 处理水量)、气耗(≤0.5m³/m³ 水)、电耗(≤0.1kW・h/m³ 水)。
(一)国家标准
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8918-2002):规定出水浊度、SS 等指标限值(如一级 A 标准 SS≤10mg/L)。
《水处理设备 技术条件》(GB/T 13922.1-2011):规范滤池设备的材质、焊接、防腐等制造要求。
《室外排水设计标准》(GB 50014-2021):明确滤池设计参数(如滤速、反冲洗强度)。
(二)行业与团体标准
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技术规程》(CJJ 198-2013):规定活性砂滤池的设计、施工与运行要求。
《水处理用石英砂滤料》(CJ/T 43-2005):明确滤砂的粒径、密度、磨损率等指标。
《活性砂过滤器》(T/CAQI 255-2021):规定设备的性能参数(如滤速 5-10m/h)、试验方法。
(三)设计与工程标准
《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(GB 50141-2008):适用于滤池本体施工质量验收。
《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》(GB 50093-2013):规范液位、压力等仪表的安装与校准。
(一)资料审查
收集滤池设计文件(滤速、滤层高度、反冲洗参数)、材质证明(池体防腐层检测报告、滤砂合格证)、出厂验收报告(布水均匀性测试)、运行记录(近 3 个月进出水水质、反冲洗频率)、维护保养记录。重点核查:滤砂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、反冲洗系统配置是否与处理规模匹配。
(二)结构与材质检测
滤池本体检查:目视检查池体外观(无裂缝、渗漏,防腐层无脱落);用全站仪测池体垂直度(≤1/1000)、水准仪测堰板水平度(偏差≤2mm);超声波测厚仪检测 FRP 池体壁厚(与设计值偏差≤10%)。
滤料性能测试:取样筛分滤砂粒径(有效粒径 0.8-1.2mm,不均匀系数≤1.4);测定表观密度(比重瓶法)、磨损率(洛杉矶磨耗试验);观察滤层高度(与设计值偏差≤±50mm)。
(三)运行性能测试
过滤效果测试:
连续 3 天监测进出水水质(每 2 小时取样一次),检测浊度(散射光浊度仪)、SS(重量法)、氨氮(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),计算去除率(如浊度去除率应≥90%);
记录过滤周期(从反冲洗结束至水头损失达设计值的时间,应≥8 小时);
评估布水均匀性(沿滤池径向多点取样,浊度偏差≤15%)。
反冲洗与砂循环测试:
测量反冲洗曝气强度(热球风速仪测不同点风速,计算平均值与偏差)、水冲强度(流量计计量);
观察反冲洗效果(滤砂翻滚均匀,表面无浮泥);
检查砂循环量(称重法,与设计值偏差≤±10%)、砂提升泵运行电流(与额定值偏差≤±5%)。
(四)控制系统验证
自动控制测试:模拟水头损失超标(达到设计值),验证反冲洗自动启动功能(响应时间≤10 秒);人为调整进水流量(±20% 设计值),观察液位控制稳定性(偏差≤±10mm)。
安全装置测试:测试过载保护(砂提升泵电机电流超额定值 1.2 倍时应停机)、应急排空阀(手动开启后 10 分钟内排空)。
委托受理:接收污水处理厂、环保部门、设备厂商等委托,明确鉴定目的(验收争议、故障排查、运行优化),签订协议并收集技术资料、运行数据、故障描述。
方案制定:根据滤池处理规模(如 10000m³/d)、应用场景(市政污水 / 工业废水),确定检测项目(过滤效率、反冲洗效果、滤砂性能)、测试周期(连续 3 个运行周期)、取样点(进水口、滤池出口、反冲洗排水口)。
现场检测:技术人员赴现场实施检测,记录进出水水质、水头损失变化、反冲洗参数;拍摄滤池结构缺陷、反冲洗不均等现象;验证自动控制系统功能;取样分析滤砂性能。
数据分析:对比检测数据与标准要求,分析质量问题成因(如 “浊度去除率低因滤砂粒径偏大”“反冲洗效果差源于曝气装置堵塞”)。
报告出具:撰写《活性砂滤池质量鉴定报告》,内容包括设备概况、检测数据、问题分析、鉴定结论(如 “符合设计要求”“过滤效率不达标”)及整改建议(更换合格滤砂、清洗曝气装置),附检测图谱、水质分析报告。
异议处理:委托方有异议的,可申请复检(如重新测试滤砂粒径),鉴定机构在 15 个工作日内出具复核报告。
通过专业化的活性砂滤池质量鉴定,既能精准识别设备性能缺陷与运行瓶颈,为整改提供方向,也能明确责任划分(如设计缺陷、运维不当),推动水处理设备向高效、稳定、低耗方向发展,助力水质达标与水资源循环利用。
联系电话
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