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 高院入册 · 法院认可 ★
新闻资讯

服务热线19070970339

光伏板25年寿命终结?四类失效模式鉴定法帮你精准判断

作者:知诚鉴鉴定 发布时间:2025-07-25 11:06:59点击:12

在光伏行业,“25 年使用寿命” 是光伏板的常见标注,也是业主规划电站收益的重要依据。但实际运行中,不少光伏板因各类失效问题提前 “退役”,导致电站收益缩水。判断光伏板是否达到寿命终点,关键在于识别其失效模式 —— 通过科学的鉴定方法,既能避免 “未老先退” 的资源浪费,也能及时更换失效组件保障发电效率。本文将解析光伏板 25 年寿命的本质,并详解四类核心失效模式的鉴定方法。

1.jpg

25 年寿命的真相:不是 “保质期”,而是 “衰减承诺”

光伏板标注的 “25 年寿命” 并非指 25 年后必然失效,而是行业对其功率衰减率的承诺:根据国际标准,光伏板在 25 年内的功率衰减需满足 “首年衰减不超过 2.5%,之后每年衰减不超过 0.7%”,25 年末功率保持率不低于初始值的 80%。这意味着,只要衰减率符合标准,即使超过 25 年仍可继续使用;反之,若因失效导致衰减过快(如 5 年内功率损失超 20%),则需提前评估是否 “寿命终结”。

实际运行中,光伏板的寿命受环境(高温、高湿、沙尘)、材料质量、安装工艺、运维水平等影响,可能出现各类失效问题。因此,“寿命终结” 的核心判断标准不是使用年限,而是失效模式是否导致功率严重衰减、安全风险或无法修复,这就需要通过专业鉴定锁定问题根源。

四类核心失效模式及鉴定方法

光伏板失效可分为组件级、材料级、电气级、环境级四类模式,每类失效都有明确的表现特征和对应的鉴定手段,精准识别才能针对性处理。

(一)组件级失效:硅片与玻璃的 “隐形损伤”

组件级失效是光伏板最常见的问题,主要源于硅片、玻璃等核心部件的物理损伤,直接影响光电转换效率。

典型表现:

硅片隐裂(肉眼难见的细微裂纹)、热斑效应(局部区域温度异常升高)、玻璃碎裂或镀膜脱落。隐裂会导致电流传输受阻,热斑则可能加速组件老化,甚至引发火灾。

鉴定方法:

EL 检测(电致发光检测):通过专用设备向组件通入电流,硅片在电致发光下显影,隐裂会呈现黑色条纹或斑点,直观识别硅片损伤程度。

红外热成像检测:在组件工作状态下,用红外热像仪扫描表面,热斑区域会显示明显的高温点(通常比正常区域高 5-20℃),可定位热斑位置及严重程度。

外观目视检查:重点观察玻璃是否有裂纹、镀膜是否脱落,结合 EL 检测结果判断损伤是否影响功率输出。

(二)材料老化失效:背板与胶膜的 “衰老退化”

光伏板的封装材料(背板、EVA 胶膜)长期暴露在紫外光、高温高湿环境中,会逐渐老化降解,失去防水、绝缘和粘结功能。

典型表现:

背板开裂、粉化、鼓包(失去耐候性),EVA 胶膜黄变、脱层(失去粘结力),导致水汽侵入组件内部,引发电路腐蚀或短路。

鉴定方法:

外观与物理性能测试:检查背板表面是否有裂纹、粉化,用胶带测试背板涂层附着力(若涂层轻易脱落则老化严重);观察胶膜是否黄变,通过剥离试验检测 EVA 与玻璃、硅片的粘结强度(合格标准:剥离力≥30N/cm)。

水汽透过率测试:使用专业设备检测背板的水汽透过率(优质背板年透过率应≤1g/m²),透过率超标说明防水性能失效,需更换背板。

红外光谱分析:通过红外光谱仪检测 EVA 胶膜的分子结构变化,若出现明显的氧化峰,说明胶膜已老化降解,无法继续保护组件内部。

(三)电气连接失效:焊点与接线盒的 “隐形断点”

光伏板的电流输出依赖焊点、汇流条、接线盒等电气连接部件,这些部位的失效会直接导致功率损失甚至组件报废。

典型表现:

焊点虚焊、脱焊(导致电流传输中断),汇流条腐蚀(增加电阻),接线盒二极管烧毁或接触不良(引发组件开路)。此类失效常表现为组件功率骤降,但外观无明显异常。

鉴定方法:

IV 曲线测试:通过光伏组件 IV 曲线测试仪检测组件的电流 - 电压特性,若曲线出现 “台阶状下降” 或 “开路电压异常低”,可能是焊点或汇流条失效;若短路电流明显降低,需排查接线盒问题。

热成像定位:在组件工作状态下,用红外热像仪扫描接线盒及焊点区域,虚焊或接触不良处会因电阻过大产生局部高温(比正常区域高 10℃以上),可精准定位故障点。

接线盒绝缘与导通测试:使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检测接线盒对地绝缘电阻(应≥100MΩ),用万用表检测接线端子导通性,排除二极管烧毁或接线松动问题。

(四)环境侵蚀失效:腐蚀与遮挡的 “慢性损伤”

长期暴露在户外的光伏板,易受环境因素侵蚀导致失效,这类问题在高湿度、高盐雾、多沙尘地区尤为常见。

典型表现:

边框腐蚀(导致结构强度下降)、表面积灰或鸟粪遮挡(降低透光率)、盐碱地区组件金属部件氧化生锈(引发接地故障)。

鉴定方法:

盐雾腐蚀测试(抽样):对高盐雾地区的组件,抽样进行盐雾试验(按 IEC 61701 标准),观察金属边框、接线端子的腐蚀程度,若 48 小时内出现明显锈蚀,说明抗腐蚀能力失效。

透光率检测:用透光率仪测量玻璃表面的透光率(新组件透光率≥90%),若因积灰或镀膜损伤导致透光率下降超 15%,需清洁或更换玻璃。

接地电阻测试: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组件边框接地电阻(应≤4Ω),若电阻超标,可能是边框腐蚀导致接地不良,存在安全隐患。

寿命鉴定的核心逻辑:从 “年限判断” 到 “状态评估”

判断光伏板是否 “寿命终结”,需结合四类失效模式的鉴定结果综合评估:

若仅存在轻微积灰、局部隐裂等问题,通过清洁、修复可恢复功率,无需更换;

若出现背板严重老化、大面积隐裂、接线盒烧毁等不可逆失效,且修复成本超过组件剩余价值(如修复费用占新组件价格的 60% 以上),则需判定为 “寿命终结”;

即使使用满 25 年,若衰减率符合标准且无重大失效,通过鉴定后可继续运行(部分电站组件实际运行 30 年仍保持 80% 以上功率)。

结语:定期鉴定让光伏板 “延年益寿”

光伏板的 25 年寿命不是终点,而是动态变化的 “健康阈值”。通过组件级、材料级、电气级、环境级四类失效模式鉴定,既能精准判断光伏板是否需要更换,也能提前发现潜在问题,通过针对性运维延长寿命。对于光伏电站业主而言,定期(建议每 2-3 年)开展失效模式鉴定,是保障电站长期高效发电的关键 —— 让每一块光伏板都能在 “健康状态” 下发挥最大价值,才是实现 25 年收益承诺的核心。

相关标签: